2006-10-25

BenQ & Siemens issue

這學期「科技論壇」點出這個問題讓我認真思考,為何李焜耀會說:「台灣人根本不懂得品牌!」?

我在演講期中請教講者此問題,由此又導出「藍海策略」的觀點,使我又夠投入。今天的楊崇謨先生舉例說明品牌,以 CocaCola 為例,可是我覺得尚未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所以,想繼續追蹤。



1. 明碁財報: 明基九十五年前三季稅後虧損197億元

    明基電通今(24)日召開董事會,會中承認九十五年前三季財務報表,第三季單季本業合併營收新台幣407億元(不含手機控股公司合併營收),累計前三季為1,535億元。單計台灣母公司營收為1,019億元,稅後虧損197億元。會中並決議以新台幣9億4千萬元,出售位於龜山工業區建國東路廠辦大樓及土地予達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決議出售均豪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等議案。

    明基九月底決定停止投資明基手機控股公司後,旗下之德國子公司已進入無力清償保護程序,而其他旗下子公司,將依各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當地法令規定決定去留,然因其均屬於控股公司之子公司,明基財務資深副總經理游克用表示,其決議均不再影響台灣母公司。

    在認列損失方面,游克用表示,公司秉持保守原則,已提列損失準備新台幣118億元,包含德國子公司之應收帳款、明基借予手機控股公司之款項、長期股權投資及大部分的存貨。接下來首要目標為重建通路與客戶信心,重新調整全球銷售模式。在財務方面,將逐步調整資產,降低負債,改善財務結構。在未來幾季,將依計畫持續推出手機品牌產品,重拾消費者信心,並精簡組織,提高效率,降低營運成本及費用,有信心將很快回復獲利狀態。

2. ilyagram: 「綁著漏油的火箭往上衝的衛星」

    終於讀完今週刊的報導了。引述一段李焜耀先生的訪談:
    我覺得重點還是在於,代工型產業的模式是無法長久的,因為永遠要到更便宜的地方生產,品牌才是能夠走更長久的路。台灣真要好好思考,我們到底要什麼樣的產業,做代工是一定會往外移的,你知道嗎?

3. DigiTimes:


4. Treehouse 部落格: Insolvency Protection

    什麼是無清償能力 (Insolvency)?

    無清償能力的情況是指公司有負債產生,而公司本身無法在一定的時間內清償完所有的負債。如果公司已經知道無法清償所有的負債,而公司仍然從事日常的交易,稱為 Insolvent trading (我不知道中文怎麼翻譯,啦啦啦~)。

    如有有 Insolvent trading 的情況產生,公司的 Managing Director 或是 Gerneral manager 是有法律責任的。簡單的說,因為忽略掉投資人的利益,而公司的執行長、總經理的最大目的是要以股東最大的利益為考量。



Update: 昨晚我找到一個特別的解答,稍解我心中的疑問,但是我希望可以知道其他人的答案。我今早有知會施明旗,希望下週可以與他討論。

黃欽勇先生節目中談到的錄音檔可以在此下載。

Update2: 12/13 邀請熱映光電董事長,馮竹健先生。他給我一個另一思維角度的回答,他是以管理者的立場回答這個問題;他回答「台灣人不懂得品牌」有一個因素是因為 BenQ 管理德國員工的問題,會因為文化背景差異,造成 BenQ 難以駕馭德國員工的詬病。當晚,我跟鄒老爹分享這個有趣的回答,他說他已經聽過這種分析了,是來自於剛進入 BenQ 的林偉全弟兄分享的。哈哈,有趣!

沒有留言: